分類: 健康新聞
婦科死亡冠軍!王樂明揭「卵巢癌4症狀」:常以爲是其他疾病
▲卵巢癌症狀包括脹氣、消化不良等,常被誤認是其他地方生病。(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婦科死亡冠軍,有「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因爲症狀難以辨認,如脹氣或消化不良等,常常被忽略。醫師提醒有5種人是高風險族羣,要特別小心,像是家族史,或沒生產經驗者,因爲卵巢不斷工作、不停排卵,若有個訊號出錯,就可能癌化。
婦產科醫師王樂明在「健康2.0」分享,卵巢癌有許多症狀,包括脹氣、消化不良、便秘或頻尿等,但這些症狀常被認爲是其他地方生病。
王樂明也提醒,5大高風險族羣要特別小心:
1.家族史:家中女性曾得過卵巢癌,要非常警覺。
2.基因突變。
3.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曾長巧克力囊腫等病變。
4.沒生產經驗:因爲卵巢不斷工作、不停排卵,若有個訊號出錯,就可能癌化。
5.初經太早、停經太晚:操練時間更久,一般初經12歲、停經約50歲。
▲初經太早、停經太晚者,也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羣。(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另外,日常生活中有些行爲也可能導致罹患卵巢癌機率上升,雙和醫院婦產科顧問醫師賴鴻政曾說,2019年歐洲研究將卵巢癌患者與正常人陰道中的菌叢進行分析,發現兩者陰道菌叢生態有異。而過度頻繁的灌洗陰道會影響其中的細菌生態,增加罹卵巢癌風險,因此他呼籲女性應儘量減少此動作,以免影響正常保護陰道的菌落,可透過改善陰道菌落生態以降低得到卵巢癌機率。
賴鴻政進一步提到,近來有研究發現,卵巢癌並非自卵巢「自己長出來的」,而是由旁邊的輸卵管,其上皮可能受到發炎或排卵影響經常損傷,受傷後修補未確實,就會累積增加罹卵巢癌風險。他說明,因爲病變開始時,是在輸卵管上,最後掉在卵巢上長出,因此以爲是卵巢長癌症,其實大部分是從輸卵管而來。
NBA/安比德登上MVP榜首位 貝佛利讚:最有統治力球員之一
想要預防未來罹患卵巢癌,賴鴻政建議本身已完成生育計劃者,若剛好有做腹腔內手術時,可考慮預防性切除輸卵管。而本身若屬於「卵巢癌高風險族羣者」,如初經來得早、停經來得晚、生育得比較少、較少哺乳,或有卵巢癌或乳癌家族病史,尤其是有BRCA1、BRCA2這兩基因突變的人,則可主動於生育後、45歲前即考慮將輸卵管切除。
常吃飽就想睡!專家揭2大原因:恐糖尿病徵兆
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飯、吃太飽想睡覺的原因,目前學界普遍支持的觀點有兩種。(示意圖/Shutterstock)
一般民衆吃飽飯後常見「飽困」的現象,雖說常見,不過也可能增加糖尿病、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這現象其實也可能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徵兆。改善飯後想睡覺、預防糖尿病,嫚嫚營養師建議可簡單的調整飲食,對於生活和健康也都更有幫助。
●爲什麼常吃飽飯就想睡覺?營養師指2大可能原因!
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飯、吃太飽想睡覺的原因,目前學界普遍支持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和血糖有關,其次是和自律神經有關。
血糖大幅波動:
關於血糖,當人在吃完飯、尤其是吃太飽、或是升糖指數較高的時候,血糖波動會急遽升高,身體就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讓血糖快速下降,並將轉換的葡萄糖分配到各細胞當中。在這血糖波動明顯的過程當中,人體就會感覺到疲倦,甚至有些昏迷、想睡覺。
自律神經切換:
至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可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而言前者像是油門,後者像是剎車。當人在尋找食物時,交感神經就會較爲亢奮,而當吃完、吃飽之後就會切換到副交感神經進行運作,也就會較爲放鬆,甚至是想睡覺。
其他影響因素:
其他像是環境溫度,較冷的環境也可能使人想睡覺或更想睡覺,例如像是冬天吃完火鍋或熱湯,這當中的可能因素就包括環境溫度、心理的滿足放鬆程度、血糖波動,當然也包括食物本身的影響。
●留易飽困可能增心血管風險,也可能是糖尿病/初期徵兆!
若是血糖波動大,易增糖尿病風險。
民衆在吃飽飯後常有想睡覺的情況,可多觀察自己的飲食狀態。嫚嫚營養師提醒,像前述這種因血糖波動大而想睡覺的情況,長期下來容易提高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高血糖、糖尿病、以及各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初期也易飽困,且更嚴重。
糖尿病或糖尿病初期患者,也常見會有吃飽想睡的情況,且比一般人更明顯、睡意更重。原因在於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將血糖壓下,細胞也難補充足夠的能量,因此也會感覺到疲倦。和一般人因血糖波動大而使「身體疲倦」相比,此情況較像是「能量不足」,因此昏迷、沉睡也會相較明顯,例如較難叫醒,會需要他人搖醒。
●防血糖波動引飽困、糖尿病,營養師簡單3調整更助健康!
改善因血糖波動而飯後想睡覺,避免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也維持生活工作等效率,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從飲食份量、順序、內容進行簡單的調整。
飲食份量:
飲食份量建議吃八分飽就好,因爲在吃太飽的情況下就是會出現血糖波動而想睡,也增慢性疾病風險。吃八分飽也是各種長壽方法常見的秘訣之一。
飲食順序:
順序上建議以菜、肉、飯的方式進行,讓纖維先墊胃,有助胃排空時間延長、也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如果有湯品,清湯可擺在菜的前面增加飽足感;若是玉米濃湯、南瓜湯等爲澱粉類的湯品則在飯後;勾芡類例如酸辣湯,也安排在飯後,但避免爲佳。不過若是消化不佳的族羣,包括年長者,就不宜延長胃排空時間,在飲食順序上就建議以原本的方式進行即可,緩和血糖波動可用另兩種方式進行。
飲食內容:
至於飲食內容,建議挑選原型食物、高纖低升糖、澱粉酌量、避免單一。精緻類食物大多都有高升糖的特性,建議選擇原型食物。高纖低升糖則如各蔬菜、全谷雜糧類等。像是白米雖然也有它的營養,但與糙米相比精製程度比較高、又是澱粉,就會建議酌量。而許多人正餐會只吃顆饅頭、吐司,或是叫一碗麪,沒有其他的蔬菜或蛋白質等營養,這樣單一的吃法其實大多就只吃到澱粉,尤其吃麪常會讓人忽略其他營養。
其他小撇步:
嫚嫚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飯後走動走動,約走個10分鐘也可以避免血糖波動大,並培養運動習慣。若有午睡習慣可睡個20分鐘,可讓身體稍作休息,但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擾亂作息,或是進入深沉睡眠後又得醒來反而更累。而在午睡之前,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也可以先喝個咖啡,讓咖啡在身體午睡這段期間發揮作用,咖啡發揮作用也正好約20分鐘左右,如此可讓下午更有精神。
文章來源:本文由《今健康》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胰臟癌首擠入十大癌症!臺大推「海扶刀」臨牀試驗
胰臟癌首擠入十大癌症!臺大推「海扶刀」臨牀試驗
御宅学院:黑暗之城
臺大醫院今舉辦「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揭牌儀式,同時宣佈推動國內首個「海扶刀」臨牀試驗。(林周義攝)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在2021年首度擠入十大癌症排名。被稱爲「癌王」的胰臟癌,常令人聞之色變,包括名嘴劉駿耀、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等都因胰臟癌過世。由於多數患者無法動手術,醫界也一直努力尋找治療方式,而聚焦超音波技術被基於厚望。臺大醫院今舉辦「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揭牌儀式,同時宣佈推動國內首個「海扶刀」臨牀試驗,除胰臟癌患者,也開放收案各種癌症的骨頭、腹腔轉移者接受治療,1年收案30人。若症狀改善或有治癒可能性,臺大團隊期盼3年內將相關治療納入適應症。
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指出,胰臟癌和腹腔內腫瘤,因腫瘤位置緣故,難以接受手術,而海扶刀被基於厚望。海扶刀爲聚焦超音波,能把能量聚焦在身體的一點,不傷害超音波經過的皮膚,且沒有傷口,經由調整焦距,到達身體不同的地方,除可消融深處的腫瘤,也可以做止痛。
黃凱文說,胰臟癌患者常面臨疼痛問題,常常因爲不舒服、痛苦而死,或因痛苦而失去求生意識,因此治療上並不只限於消滅腫瘤,也包括緩解症狀。醫學上許多證據都顯示,若能緩解不適,即便治療方式沒有多大的改變,患者也會比預期活得久。
目前包括歐美、中國大陸都有胰臟癌海扶刀的病例報告,臺灣目前還沒有。有鑑於此,廠商委託臺大醫院進行臨牀試驗,現已通過人體試驗審查委員會(IRB)除了胰臟癌治療,也開放給各種腫瘤骨頭的轉移、後腹腔或腹腔內腫瘤的轉移、合併其他治療的癌症患者等。臺大團隊將觀察治療後症狀是否改善,腫瘤是否縮小,或有治癒可能性。
此次臨牀實驗1年收案30人,患者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如符合條件,即可收案。不適合納入臨牀試驗的條件包括存活期小於3個月、超音波經過的路徑有空氣、骨頭等。臺大團隊預計數個月後得出初步數據,若得到正向結果,期盼能在3年內將相關癌症納入海扶刀適應症。
经纬早班车|卖不动?星巴克股价创最长连跌纪录;沙特发声未能挽回油价跌势
輕熟女變「酷酷嫂」FeNO檢測過敏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沈易綸,指導患進行FeNO檢查。(亞大醫院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秋冬季節轉換,是急性氣喘好發期。臺中30歲林姓輕熟女,日前因工作忙且作息混亂,接連出現胸悶、夜咳等情況,甚至影響睡眠,經就醫檢查,林女吐氣時一氧化碳濃度達90ppb,顯示肺部嚴重過敏且有發炎情況,所幸經使用藥物控制後,終於不再喘吁吁。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沈易綸指出,林女到醫院就診時有明顯氣喘症狀,決定先安排「吐氣一氧化氮濃度(FeNO)」非侵入性檢查,藉以偵測其氣管內嗜伊紅性血球增生的情況,依此判讀過敏與氣管發炎情況,結果檢測濃度爲標準值25ppb的3倍多。
此外,林女抽血檢驗過敏免疫球蛋白IgE爲196IU/mL,並藉由特異性過敏原檢測發現她對灰塵、貓狗毛都呈陽性反應,沈易綸說,經問診發現林女本就是過敏體質,且幼年時曾接受過減敏治療,即建議她針對居家環境做改造、減少皮毛並加強環境清潔;此外,林女經使用吸入性類固醇及長效支氣管擴張劑,1個月後症狀即大幅改善。
沈易綸表示,氣喘是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可能因爲因空氣污染、香菸等刺激導致反覆且持續的呼吸道發炎,會使得患者產生胸悶、慢性咳嗽及呼吸喘等症狀;近幾年因氣喘治療的觀念轉變,通常不建議患者單獨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藥物控制,而透過吸入性類固醇配合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可達到完整效果。
沈易綸強調,最近天氣轉變,正值急性氣喘好發的時節,呼籲有氣喘病史的民衆應減少接觸環境過敏原,同時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伊拉克民兵武裝稱襲擊在敘美軍基地
伊拉克民兵武裝稱襲擊在敘美軍基地
無奈隱婚:小叔叔請自重 沐霏語
菡笑 小說
红霞后宫物语-小玉传
鳳珛珏 小說
財聯社11月22日電,伊拉克民兵武裝“伊斯蘭抵抗組織”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發表聲明稱,當天對敘利亞哈塞克省南部沙達迪地區的一處美軍基地發射了數枚火箭彈。
減肥狂吃菜「藏3大陷阱」反變胖!醫搖頭:變脂肪囤積
▲不少人減肥只吃菜,但看在醫師眼裡,恐暗藏3大陷阱反變胖。(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文/華人健康網
想到減肥好食物,有的人會認爲蔬菜的水分含量高,且熱量低,並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以及能促進胰島分泌消化液,且是腸胃道助消化的體內環保尖兵。甚至坊間盛傳:「吃蔬菜不會發胖」,但是,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提醒,如果只吃蔬菜減肥,潛藏3大肥胖地雷,會害減重破功!
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又有飽足感,常成爲控制體重時必備的選項。肥胖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肥胖是百病之首,在酷熱的天氣中,很多肥胖族羣常誤解,利用蔬菜減肥能讓減重加分,誤認蔬菜熱量低、沒有脂肪、澱粉,且膳食纖維含量豐富,能預防便秘,降低肥胖風險。
然而,如果三餐只吃蔬菜,沒有留意吃進肚子裡的量,不僅容易造成貧血、疲倦等身體不適,且肥胖依舊會偷偷找上門。
吃蔬菜減肥,潛藏3大肥胖地雷
雖然蔬菜對人體的好處說也說不完,但均衡的飲食和運動纔是減重的王道。特別是「蔬菜減肥法」隱藏3大地雷陷阱,稍不注意,體重就有如盪鞦韆高低搖擺,影響血糖及身體健康。3大肥胖地雷如下:
地雷1. 根莖蔬菜含澱粉、糖偏高:
儘管蔬菜的熱量基本上都不高,然而紅蘿蔔、洋蔥、牛蒡、南瓜、地瓜等根莖類蔬菜的澱粉質及糖分卻不少。而糖分是維持身體運作不可或缺的養分,但過量的糖分會轉換成脂肪,造成身體的負擔,容易釀成體重不減反增。
地雷2. 鉀類蔬菜影響身體代謝:
番茄、茄子等含鉀類的蔬菜,雖然能降低身體中鹽分的濃度、排除多餘的水分,但攝取過多的鉀,當體溫變低時,身體代謝功能也會跟着低落。因此,吃進去的熱量不易被燃燒,容易轉換成脂肪囤積在身體當中,增加肥胖風險。
地雷3. 生菜沙拉醬油脂熱量高:
吃「沙拉醬」要注意,會在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熱量。沙拉醬當中,「油脂」佔了很大的比例,而15公克的沙拉醬就有80至100卡路里,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一旦攝取過量,就會因熱量高增加肥胖的機率。
▲醫師建議,青菜別隻燙水,加點油更能幫助營養素釋放與吸收。(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含糖冰品容易降低身體代謝
劉伯恩醫師強調,門診常發現,許多民衆以爲多流汗就可以達到減肥效果,其實流汗減掉的那些體重都是水分,補充水分後體重又回來了,若一不小心喝了太多含糖飲料及冰涼甜品,體重更可能直線飆升。
抢占先机:Libratone推出Lightning接口的降噪耳机
雖然冰的食物可以吃,但要少量。讓東西放熱一點再吃,對身體的代謝是有幫助的,同時有人爲了瘦身只吃燙青菜加鹽,事實上許多青菜富含脂溶性維他命,需要油脂幫助吸收,可用半水炒或蒸煮方式,加點水與1茶匙的油悶熟最好。
細嚼慢嚥,可增加食物飽足感
在油脂的選擇,通常牛油、豬油、雞油、奶油等會結成固體的油脂,飽和度高,吃下肚容易變成脂肪堆積,建議要選不飽和脂肪,低溫涼拌可選橄欖油,高溫烹煮可用葵花油或一般調和油,且進食要細嚼慢嚥,使飽足感增加,飢餓感不明顯。
国民党提名陆配进不分区 黄扬明:邱太三也会要求「放弃中国籍」?
健康小叮嚀:
瘦身男女瘋吃蔬菜減肥,烹調方式是關鍵。提醒:生菜沙拉雖營養素未被加熱破壞,但人體吸收率較差,蒸煮是較推薦的方式;肉、魚類則建議採煎煮或水煮;另外,注意營養均衡並慎選好的油脂搭配,也都是對抗肥胖的飲食重點。
本文經授權轉自:華人健康網《吃蔬菜增飽足能減重、不會肥胖?劉伯恩醫師:潛藏3大肥胖地雷》
延伸閱讀:
福州六批供地:建发36.55亿竞得2幅 高工小区旧改地块成为年度“单价地王”
輕忽脂肪肝,恐增肝癌、胰臟癌發生率!營養師教5大進食法則,擊退脂肪肝
肛門痛恐子宮內膜異位症!搞懂8大症狀!吳宛容中醫師:少碰4大飲食地雷
肥胖禍首是吃太油?缺油易有壓力肥!劉怡裡營養師:減重不復胖5大要訣
進補養生 小心反效果
時序入冬,民衆大啖滋補湯品,醫師提醒進補要補得對,以免造成身體負擔。(本報資料照片)
俗話說「補冬補嘴空」,時序已過立冬,不少民衆準備大啖薑母鴨、麻油雞養生。但中醫師提醒,現代人平時飲食已經相當豐盛,進補前務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三高、慢性腎病或長期茹素者,應遵守中醫師建議正確進補,以免越補越糟!
坊間常見補品包括羊肉爐、麻油雞、何首烏雞湯、燒酒雞、烏骨雞、薑母鴨、九尾草雞湯等,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源泉提醒,應依照寒、熱、虛、實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辛、涼、甘、溫等進補方式;避開高油脂帶皮肉品,享受藥膳湯頭時先撈去浮油,少吃加工肉品及高鹽分調料,享受新鮮食材原味。
林源泉以羊肉爐爲例,因爲羊肉屬性溫熱,三高患者不宜食用,可加入蘋果、冬瓜、蘿蔔等涼性食材,避免上火。建議做法是先將羊肉塊汆燙、去除浮沫,和切塊蔬果一起煮滾,接着加入東洋蔘、川芎、當歸、桂枝、枸杞等中藥材,燜煮直到羊肉軟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指出,過去物質沒有那麼豐富的年代,冬天需要進補,爲新的一年做準備,但現代人平時飲食豐富,一般以「平補」爲主,例如四神湯就是一道很好的補方。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中西醫師簡採汝指出,長期茹素者體質偏冷,烹飪方式可調整爲煲湯、燉、紅燒,添加姜、花椒、八角、咖哩等熱性食材,改變蔬菜寒涼性味。
至於三高患者,簡採汝說,建議選擇當歸、黃耆、枸杞子與紅棗等中藥材,搭配蔬菜水果和五穀雜糧等高纖食物,並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原則;慢性腎病患者的藥膳調理重點是「以清爲補」,着重補腎、補氣、補血,並且注意湯品含有高量的鈉、鉀、普林,避免攝取過多,以免造成水腫及腎臟負擔。
陳朝宗提醒,感冒或有急性感染時不宜進補,適逢生理期、孕婦進補前應先諮詢中醫師,如患有消化道疾病,則建議先治療腸胃再行進補,如果有同時服用西藥,最好間隔1小時以上,避免彼此影響。
以軍稱“摧毀130個哈馬斯地道”
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道 據德新社11月8日報道,以色列軍方稱,自一個月前戰爭爆發以來,他們在加沙地帶總共摧毀了130個屬於哈馬斯的隧道豎井。
報道稱,以軍8日發佈的視頻顯示,重型裝備正在隧道入口挖掘並吊起一塊混凝土板。
以軍聲明稱,隧道內有水和空氣供應,說明哈馬斯原計劃在此停留更長時間。以軍還在加沙地帶北部一處已被摧毀的哈馬斯訓練營地下發現了隧道豎井。
以色列方面表示,在加沙地帶的沙土下有一個複雜的地下隧道網絡。加沙地帶長約45公里,寬約6至14公里,人口超過200萬。
報道稱,有些隧道是通電的。它們平均高2米,寬1米,但有些也大到足以容納車輛。爲了抵禦以色列的空中轟炸,有些隧道位於地下幾十米深處。(編譯/劉白雲)
傳遞骨肉瘤衛教 吳博貴自架網站拍攝剪輯
臺北榮總骨科部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自學架設網站、寫文章、繪圖、拍攝和剪輯影片,盼增進社會大衆對骨肉瘤的認識。(吳博貴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在臺灣,每年約有60到80人罹患骨肉瘤,好發於10多歲的國高中生,儘管治療成功率高,但家長容易誤以爲生長痛或運動傷害,醫師也不易聯想到是惡性疾病,可能因此延誤治療。爲了增進大衆認識骨肉瘤,臺北榮總骨科部骨腫瘤中心主任、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吳博貴自學架網站和拍攝剪輯,寫文章、繪圖到經營YouTube頻道都難不倒他。
「過去我們很驕傲北榮收治最多骨肉瘤病人,但慢慢地發現這不是好事!」吳博貴說,骨肉瘤案例相對少見,不僅民衆感到陌生,骨科醫師也可能缺乏相關訓練,遇到疑似患者不易警覺,可能誤診。協會從5、6年前開始舉辦住院醫師訓練,他們升上主治醫師再到北榮訓練,目標是各縣市至少有1位專門治療骨肉瘤的醫師。
骨肉瘤治療過程相當辛苦,病人須要先接受2.5個月的化療,再做手術,接着是長達8到10個月的化療。吳博貴說,1年多的治療過程中,不僅和病人爸媽成爲好友,也會將病人當成自己的姪子或姪女看待;儘管骨肉癌治療成功率高,仍有2成多病人無法救回,身爲醫師還是會很難過、很不好受。
爲幫助病人度過化療路程,協會免費提供線上串流平臺帳號,讓小朋友在住院期間聽音樂、看影片、讀電子書,舒緩心情和排解無聊。吳博貴分享,一位朋友受到啓發,決定免費提供每位病人一雙新球鞋,只要完成化療就能向協會領取,就如同畢業禮物,沒想到小朋友的反應都很好。
吳博貴說,過去經常接到骨肉瘤患者家長反應,網路上找不到中文確衛教資訊,於是在2012年自學架設網站,後來又自學繪圖,希望衛教內容更生動,現在每天網站瀏覽量達到700、800人次。這幾年他嘗試以口述方式搭配自制插畫,製作成影片,甚至自己架器材拍攝及後製剪輯,新冠疫情隔離期間,他在幾天內一口氣就完成10支影片!
「當小孩得到骨肉瘤,最難過的都是父母。」吳博貴經常被家長問到,是不是自己遺傳疾病給孩子?他慢慢了解到,父母承受很大的壓力,內心會很自責,甚至引發家庭糾紛。因此他拍了一部影片「孩子疑似確診骨肉瘤 父母需注意的十件事」,不僅告訴家長,這個疾病和遺傳無關,也希望撫平家長的不安和徬徨,陪伴他們一起面對治療。
解密玫瑰疹、腸套疊 林隆煌登國際期刊
2023 年 12 月 10 日
健康新聞
No Comments
Jewel Strawberry
解密玫瑰疹、腸套疊 林隆煌登國際期刊
珈伟新能:持股8.36%的股东拟被动减持不超1%
大婚晚辰,律師老公太腹黑 小說
林隆煌至今執業45年,仍秉持初心對待病患。(國泰醫院提供/鄭鬱蓁臺北傳真)
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至今執業45年,仍秉持初心對待病患,無論病情輕重,皆是視病如親,不僅每天都會騰出時間兩度探視病人,即使休假日,週末也會親自到醫院病房,看看小病患病情恢復沒,即使面對如今少子化,病患減少,他的耐心從來不減,他認爲,「不管是病人、或是家屬,看到醫生來,其實都會安心許多」。
林隆煌說,40年前臺灣戰後嬰兒潮,當時一年出生最高紀錄是40萬人,小兒科非常熱門,他在馬偕醫院實習時,覺得兒科是「會痊癒」的科別,相較於內科門診多爲控制病情,不管是肺炎、腸胃炎等,小朋友都能痊癒並健康的長大,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多年看病經驗也累積了林隆煌研究的量能。常發生在出生6個月~2歲之間的玫瑰疹,會先高燒3~5天,直到皮膚出現疹子,才能確診是玫瑰疹。而發燒期間,多會進行血液、尿液檢查,常可發現尿液白血球不正常出現,會被許多醫師誤以爲是泌尿道感染,開立抗生素,直到5天后出疹才知道根本不是,等於藥都白吃,還會衍生抗生素抗藥性。
NBA》柯瑞也救不了 勇士28次失误被电
林隆煌將臨牀問題整理爲「嬰兒玫瑰疹伴隨膿尿與泌尿道感染鑑別診斷」,2013年時登上日本兒科國際期刊,成爲全世界第一篇玫瑰疹的研究。
另外,林隆煌更發現,被新生兒父母視爲大魔王的「腸套疊」,會導致幼兒急性腹痛、反覆嘔吐且哭鬧不休,過去都認爲原因不明,後來國外研究認爲與感染有關,他透過一對雙胞胎女嬰陸續住院,爲其採檢喉嚨和糞便檢體後發現,兩人都在1~2周前感染過腺病毒,他以「雙胞胎女嬰感染腺病毒同時併發腸套疊」爲題,證實腸套疊和腺病毒有關,因此登上2019年英國的醫學期刊,也是臺灣第一人。
參加音樂祭太嗨?34歲男站上舞台高處搖晃驚動救護車
北海道函馆沙滩出现大量鱼尸 首日清理逾30公吨
健康